一派开宗巨擘,一部艺术人生

时间: 2024-02-28 热度: 0 来源:团结出版社

说起京剧史,就必须提到科班“喜连成”“富连成”,“喜连成”“富连成”存世44年,共培养八科学生计900余人,这是二十世纪驰骋京剧舞台、传承京剧艺术、推动京剧发展的一支中坚力量,其中不乏自创一派、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的艺术大师,而承前启后、开一代新风的戏剧名家更是不胜枚举,其中便有创立了“马派”的老生马连良。

今天是马连良先生诞辰123周年,让我们通过文字,体悟马连良作为一派开宗巨擘对艺术的极致追求,从中窥见他轰轰烈烈的艺术成就和其“认认真真唱戏、清清白白做人”的毕生经历。

苦练三年,走遍天下

马连良深知,“要想成高人,就得有能耐”。他制定了一套新的学习计划,首先来到“富连成”,看望师父叶春善和萧、蔡几位恩师,和他们商议自己的想法。

师徒见面,分外高兴。马连良就对师父说:“师父,我想再回来跟您学戏!”叶师父听了一愣,说道:“我的徒弟只有不断出科的,从来没有回炉的,你可是头一个,说说你的想法吧。”“我想跟您多学点以念做为主的戏,现在倒仓,不能总唱。另外,我不能只会‘站当间儿的’(主角),我还想学站两边的戏。我可以不唱,但我得会,将来有用。”叶春善明白,他这是要“抱总讲”,为了将来自己排新戏呀!这孩子一年多的南方历练没白去,太有心胸了,师父一定成全你。萧长华先生拍着马连良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苦练三年,走遍天下。”

从此,马连良二次进入“富连成”,就像现在入读研究生班。1918年8月末,以“特约福建新回超等名角”为招徕,开始了他二次入科的艺术生涯。每天白天,在富社久占的广和楼露演以念做为主的剧目,如《审头》《天雷报》《九更天》等。同时学习新剧目,通过演出实践,丰富自己。如多年之后被誉为马派名剧的《宝莲灯》《焚绵山》《四进士》《白蟒台》等,都是这一时期学习并首演的。

《空城计》马连良饰诸葛亮


经过在南方的历练,马连良回京后的演出从容稳健、大方自然,深受观众欢迎。出于对马的爱护和期许,剧评家汪侠公在报上呼吁,《胭脂褶》(即《失印救火》)一剧以念白做工讨好,希望让马连良学演,他的表演应当特别适合身份,可步老谭后尘。叶春善社长从善如流,当即让萧长华、蔡荣桂先生为马说排该剧,三个月后在广和楼上演,后渐成马连良代表作之一。

细心的观众在观看马连良《四进士》“盗书”一折时发现,盗书前书信放在桌子中间,不偏不斜。马连良在盗书之后归还书信时,将书信置于桌子前端,而且斜放,有悖于戏情戏理,应该放回原处。马连良在誊写书信时,灯置于桌子右端,与生活中不符,应置于左端。这些意见均通过剧评家的文章见诸报端,就看马连良是否重视舆论,心里有没有观众。

一个月后,当马连良再演此剧时,观众都凝神静气地观察这一细节。马连良在盗书后,先将书信斜放于桌子前端,然后做出不妥状,再将书信放在桌子中间原来位置,把自己上次表演时的错误,演化成为了戏中的内容。不但修正了以前的错误,而且使戏的层次又递进了一步。观众观之心满意足,频频点头称赞,同时彩声雷动。马连良择善而从,台下人缘越来越好。

谭鑫培晚年的琴师徐兰沅和鼓师刘长顺,是老谭不可稍离的梁柱人物。谭去世后,为了力捧爱徒,叶社长重金礼聘徐、刘二位前来为马连良操琴、司鼓。当年的观众多崇拜老谭为偶像,能在舞台上再度见到徐、刘二位亦属幸事。看到台上场面与老谭时代一般无二,少年马连良又得徐、刘二位相助,观众从心理上对他就有了些倾向性。况且,马连良在台上唱戏,从不惜力,总是满宫满调,已经成了科中的台柱人物。尽管如此,马连良深知观众对他热情鼓励,一多半是冲着徐、刘二位来的。正应了“新竹还需老竹扶”这句老话。看来红花再好,也要有绿叶相配,不能做“光杆牡丹”。戏班整体阵容的强大,才是制胜的法宝。这一观念后来成为影响他艺术生涯的重要观念之一。

《打鱼杀家》马连良饰萧恩

马连良的勤奋好学是业界公认的,除了坚持白天演出外,马连良利用晚上的空闲时间去观摩别人的演出。为了能观摩到名家的艺术,他有时下午就揣上两个馒头提前跑到戏园子一个角落“猫”起来,怕被人家发现说“捋叶子”,偷艺。行话有“宁舍十亩地,不舍一出戏”之说。余叔岩吊嗓子时间多放在半夜,为了向余学习《珠帘寨》,马曾去余宅的墙外,从夜里两点站到五点,听他吊这出戏。

马连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在重点观摩余派艺术的基础上,同时观看孙菊仙、王凤卿、谭小培、刘景然、王又宸、高庆奎等名家名票的演出。他认为,要想有所成就,必须在前辈大家身上吸取营养,为我所用,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同时还要避开他们的锋芒,独辟蹊径,有所发展,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除了看戏,马连良最爱去的地方就是位于大马神庙的王瑶卿家。戏班里的人都爱到王家请教,听王发表艺术见解。这前辈王瑶卿有“通天教主”之美誉,青年演员多愿意让他指点迷津,王家俨然成了“京剧沙龙”。王曾傍谭鑫培演剧多年,对其剧目颇有心得。后因嗓音不济,演出渐少,逐步淡出舞台,其间马曾多次登门求教。

论及马连良之艺术,王先生认为应该走贾洪林先生的路子,即念做并重,唱腔次之的戏路。马连良目前嗓子又在变声期,演这种类型的戏既可保护嗓子,又能保障生计。王建议说,当年贾洪林先生演《甘露寺》里的乔玄,就特别有彩,前唱后念做,妙趣横生,不妨找找本子,把老腔老词重新加工整理,正对你工。马连良把此事默默地记在心里。

叶春善师父本身是“末”行出身,主要以念白、做工的表演形式演绎人物,如《四进士》中的宋士杰、《失印救火》中的白槐等,与贾洪林是一个戏路。王瑶卿先生的建议与叶春善师父对马连良的培养计划不谋而合,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四进士》马连良饰宋士杰

马连良追慕贾洪林在科班里是出了名的,特别是面目表情与念白气口的有机结合,出神入化。不但业内认可,广大观众也十分喜爱,报界均认为他是贾洪林的接班人。《顺天时报》写道:“做工老生迩年以来,日见缺乏,贾洪林外,无其杰出者,有之,当以富连成社马连良为继起人物……身体之灵便,神情之出色,均不在洪林下,此子于将来做工老生中当坐第一把交椅矣。”

贾洪林先生也认为,将来继承我衣钵者,非此子莫属。1917年马连良出科之后,在叶春善师父的安排下,马连良终于得偿所愿地拜在了贾洪林先生门下。不料,就在这一年的11月7日,贾先生突然撒手人寰,驾鹤西去。马连良当时正在福建演出,得知这一惊天噩耗,捶胸顿足伤心欲绝,只得望空叩拜遥祭恩师。他那颗继承贾洪林先生艺术的心愿,反而更加坚定了。

到了1921年底,经过三年的回炉打造,马连良剧艺大进,能戏极多。看着爱徒技艺日有所长,渐成火候,叶师父十分欣慰。便把马连良叫到身边,语重心长地说:“孩儿啊,你若还留在我身边,就耽误你前程了,该出去闯炼吧!”

马连良的二次入科,在京剧发展的二百年间,可谓史无前例。其虚心进取的治学态度,在青年时期为他日后成为泰斗级人物夯实了基础。即使在今天,这种主动回炉深造的情形也是相当罕见的。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马连良之所以能够成为马连良,固然有其成长的客观因素和时代背景,但他自身的主观因素和人格特征是绝不可替代和复制的。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