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打仗的邓小平
邓小平是在中国土壤中成长的历史巨人。他凭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领导艺术,把中国革命和建设引向胜利,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他是用大手笔写历史的人,写重要历史篇章的人。他战功卓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者和创建者之一,是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不朽的伟业。
邓小平是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他的军事生涯,贯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三个历史时期,前后长达半个世纪,可谓波澜壮阔,又富有传奇色彩,在他的光辉一生中占有重要位置。
在波澜壮阔的战争实践中,邓小平不仅领导了左右江起义,参与了人民军队的创建,并且参加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全过程,长期担任一个大的战略区的主要领导,指挥或参与指挥了一系列重大战役,显示了独特的作战指挥和治军风格,带出了一支勇于为全局做出牺牲、敢打硬仗恶仗的钢铁队伍,赢得了很高的威望。
邓小平不仅是一个目光远大、把握方向、深谋远虑、堪称楷模的政治工作统帅,而且还是一个意志坚强、号令威严、运筹帷幄、精于治军的军事统帅。邓小平的优势就在于他比有些政治家更懂军事,比有些军事家更懂政治。他以无人比肩的深远卓识,运筹帷幄,高瞻明断,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思考和筹划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和国防建设的匠思奇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具有超越时代、跨越空间的雄伟想象力,展现了一代巨人的伟大风采。其兵法战策精彩纷呈,博大雄浑,充满着智慧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邓小平的兵法,不仅包括建军、治军、练兵、用兵的内容,还包括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方面的内容。战术兵法、战略兵法、政略策略兵法、建军治军兵法、政工兵法和思维辩证法等。
邓小平具有驾驭战争的宏才大略,顾全大局的博大胸怀,爱护部属的长者风范。他的战略是杰出的,战术也是高明。他善于知己知彼,有谋有断,善于审时度势,驾驭战局,灵活制敌,人少胜多,以弱胜强。
邓小平生性刚毅、勇敢,具有惊人的军事胆略,指挥作战从不怯于斗勇斗力,从不知恐惧为何物,具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血气之勇,领兵打仗讲究“秘密、迅速、坚决、干脆”,其指挥风格堪称勇猛顽强,敢打敢拼,敢与敌人斗勇斗狠。越是大仗、硬仗、恶仗来临,他越是精神百倍,从容镇定。他有一股超凡的硬劲、狠劲,不论面对多少凶恶的敌人,都敢于咬住不放,以己之长,击敌之短。每遇危险关头,重大转折,总是抱着为人民事业负责到底的精神。为了真理,勇于实践,敢闯敢干,“胆大包天”。在战争年代里,从太行山闯到黄河边,又不要后方,敢从黄河边闯到长江边。他军令如山,指定部队在何时到达阵地,就必须赶到,跑不动爬也要爬到战斗岗位上;命令坚守的阵地,哪怕打的只剩下一个人,也要坚守到底。
战争不仅是武力的较量,而且是智力的竞赛,文与武是不可或缺的,智与勇是必须兼备的。将总文武,百战不殆。邓小平深谙其道。邓小平更重斗智,更重巧取制胜。他曾经明确地说:战争“不仅斗力,更主要的是斗智”。邓小平善于守拙,“以柔克刚”。柔,不是软弱,退让,而是灵活的斗争艺术和机智处理问题的能力。善于守拙,不是真拙,而是机智灵活的表现,是一种以退为进、以迂为直的斗争策略。机断专行,处变不惊。
邓小平在与敌争谋斗法的战场上,善于根据中央军委、毛泽东全局上、整体上谋势造势的意图,从本战区的实际出发去创造性地谋划局部战场之势,从而,为实现中央军委、毛泽东的战略意图,为夺取局部战场作战的胜利,为支援其他战场的作战行动,为推动革命战争胜利的发展进程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强调在全局或装备上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必须在局部战场上创造出优势才能胜敌,包括高敌一筹的指挥艺术、集中优势兵力兵器、优良的军队素质和高昂的士气、友邻的配合和次要方向成功的牵制或阻击,充分的后勤保障,有利的地形和气候条件。
邓小平兵法的突出特点,就在于能够在敌大我小,敌强我弱的条件下,发挥运动战、游击战的特长,造成主观上、心理上对敌人的优势,在灵活多变、出敌意料中求生存、求主动、求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