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幸与不幸之间

时间: 2020-05-14 热度: 110 来源:

如果要选一个中国人千年来的国民文人,苏东坡定能高票当选无疑。在中国古代文人之中,苏东坡融儒、释、道于一身,诗、文、词、书、画均登峰造极。千百年来,无人不爱东坡。

《苏东坡传》序

文|肖仁福

大宋重文轻武,文臣地位高,东坡生逢其时,又才高艺大,为何还一生坎坷,遭受大难,吃尽苦头?几乎所有关于东坡的著作,都归因于陷害东坡的无耻小人。这没错,小人不可得罪,得罪小人,自然会倒霉。可我觉得若止于此,太过肤浅,也很不够。毕竟人生一世,命运好坏,既有外因,又有内因,内外互动,因果相循,谁也不例外。我因此产生冲动,要写部东坡传,由外而里,由里而外,解剖东坡大幸与大不幸的奇绝人生。

首先东坡是个幸运儿。现今有句时髦话,叫有幸人用童年治疗一生,不幸人用一生治疗童年。东坡靠童年治疗,此生幸也。东坡的原生家庭无人能及。他属富三代,学二代。爷爷勤劳致富,做了两件事,一是培养儿子读书,二是丰年积谷,灾年开仓,为儿孙积德聚福。母亲程氏有德有才,一边勤俭持家,一边教育东坡兄弟端正品行,正直为人。父亲苏洵不喜文坛绮靡之风,见质朴清醇诗文开始在朝中流行,教俩儿写作文质彬彬、言之有物的朴实文章,后哥俩受欧阳修和梅尧臣赏识,一考得中。东坡兄弟从小友好,同食同寝,同学同玩,相亲相敬相惜。东坡还有不少堂兄弟和堂姐妹,过从甚密,其乐融融。

十八岁那年,东坡娶王弗为妻,夫唱妇随十一年。王弗去世后,其堂妹闰之嫁给东坡,自此随丈夫颠沛流离大半个中国,生死与共五十七岁时东坡失去闰之,翌年拖着病躯南贬惠州,侍妾王朝云不离不弃,随行左右,成为东坡的生活依靠和精神支柱。几个儿子皆有德升有操守,更懂孝顺父母。东坡晚年一贬冉贬,儿子们争着陪侍父亲。最后小儿苏过抛妻舍子,随父亲下惠州,过海南,无怨无悔。尤其朝云病逝惠州后,苏过成为东坡唯一的拐杖,支撑老父度过无数苦难有而快乐的日子,直至东坡终老常州。

凭非凡才华,东坡受到欧阳修和梅尧臣等朝臣青睐,更得到几任皇帝和皇后赏识,一时风光无限,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然才华既可成就人,也可毁灭人。有钱人怕被骂为富不仁,会不自觉夹紧尾巴,低调做人,轻易不敢露富。才华不是财富,才高之人向来备受推崇,除忍不住露才显学,还容易恃才傲物,故有才比有钱更危险,更易遭人羡慕嫉妒恨。正是大才给东坡带来大不幸。

东坡才多没处发挥,便信手拈来,用典故给同事取外号,被人暗恨而不自知。连备受自己敬重的司马光,东坡也拿孔子弟子名字司马牛呼之,讽刺人冢脾气倔强,有如犟牛。更多时候是担心大才撑破肚皮,以诗文讥讽时政。东坡曾两度外任杭州,朋友送行时总是劝告,西湖虽好莫吟诗。东坡嘴上应承,可一到西湖边,还是情不自禁,该吟得吟。东坡忠君爱民,政绩卓著,不贪不腐,同僚瞧他不顺眼,又抓不到把柄,便搜集其诗文,断章取义,怂恿皇上,以诽谤罪把他逮入乌台即御史府,逼他招供。这便是著名的乌台诗案,也是中国首例文字狱,此前从没有文人因诗文获过罪,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纸黑字,批评朝政,发泄不满,没人借题发挥,收拾他们。白居易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过不少讽喻诗,其《长恨歌》和《琵琶行》就是变着法子骂君父,发牢骚。也遭同僚挤压,屡挤屡贬,却又屡贬屡升,官至尚书,滋滋润润活到七十六岁,寿终正寝。

东坡崇拜白居易,曾作诗曰:我甚似乐天。东坡居士就是仿白居易香山居士雅称而来。他一生写过不少附和白诗的作品,连西湖有白堤,东坡也造个苏堤,两堤并存。可东坡远没白居易幸运。白居易中年遭贬,晚年却安定富足,活得长久。乌台诗案后,东坡虽曾两度回京任职,但很短暂,绝大部分时间不是在贬所,就是在去往贬所的路上。死里逃生,出狱南贬黄州后,东坡开始反思,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吃亏就吃在恃才傲物上面。傲字最败人,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有才有能且功成名就之人,因傲字身败名裂,死有余辜。傲字差点让东坡死在乌台狱中,所幸皇上肚里明白他的耿耿忠心,王安石和章惇等政敌也纷纷说情,他才保住小命。

万幸的是,大不幸又给东坡带来大幸。丢官去职,一无所有后,东坡的大才再不会自伤,相反成为自救良方,支撑他战胜贫寒、饥饿、病痛、孤独,拂去心头创伤,脱离苦海,活出别样境界,创作出赤壁词赋,成为千古绝唱。从此东坡眼前豁然开阔,无惊无险,无悲无痛,无恨无怨,唯余悲悯和慈爱。那才是真正的大爱,爱天地山水,爱草木生灵,爱君国臣民,爱亲人友朋。连政敌都爱,比如王安石和章惇,不记其仇,只念其好。待到下惠州,渡海南,东坡早已波澜不惊,权当奉旨远游,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人人都患才不多,殊不知有才有大才,难免恃才傲物,往往带来大害。大才只有德来配,有苦难来磨,才可能化大不幸为大幸,离苦得乐。至于常人,没有东坡天纵大才,无恃才傲物之资本,然效法东坡,潜心修德,真诚爱人,总不难做到。乐乃人生至境,有德有爱,乐由德生,爱而得乐,也算不白来世间走此一遭。



作者: 肖仁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