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先生在京的最后70天

时间: 2020-05-14 热度: 133 来源:

今天,是孙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纪念日。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我社出版的《伟人孙中山》,用生动的文笔全面展现一代伟人生平业绩及时代风云。今天,我们节选记录孙中山先生在京最后岁月的章节,缅怀他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

▲孙中山乘车赴北京饭店途经天安门时受到数万群众的热烈欢迎

孙中山入京的第二天,是1925年元旦,段祺瑞派儿子段宏业和执政府秘书长梁鸿志到北京饭店向孙中山拜年,并邀请孙中山出席其操纵的善后会议。孙中山表示病体未愈,暂时不能与段会面。

在孙中山北上的整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发动广大群众给予积极支持。11月中旬,当孙中山抵达上海时,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各地党组织联络各地人民团体,组织国民会议促成会,向广大群众宣传,掀起大规模的示威运动。12月,中共中央又发出指示,要求各地党组织加强对国民会议促成会的领导,统一促成会的组织和名称,使之成为有广泛代表性的群众团体。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密切合作下,声势浩大的国民会议群众运动蓬勃兴起。在各地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员共同努力下,北京、上海、南京、天津、汉口、徐州、广州、济南、保定、太原、厦门、长沙、杭州等数十个地区先后成立了国民会议促成会。

段祺瑞被推为临时执政后,于1924年11月21日发表通电宣告,准备在一个月内召开善后会议。企图以召开善后会议对抗孙中山号召的国民会议。孙中山在天津患病期间,段祺瑞于 12 月 24 日抢先公布了善后会议条例,规定参加人员为:有大勋于国家者、讨伐贿选制止内乱各军最高首领、各省区及蒙、藏、青海军民长官以及有特殊之资望学术经验者。接着又公布了123人的邀请名单,其中除孙中山外,绝大多数是各省军阀头目和政客遗老。

段祺瑞公布善后会议条例后,国民党中央于12月26日发表通电表示反对善后会议。1925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的党内通告和1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的决议,揭露了善后会议的危险性,指出段祺瑞悍然召集善后会议,是企图在国民会议之前巩固其势力,以对付孙中山和广大人民,强行卖国政策。通告还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对策:坚决反对善后会议有议决国家根本大法及外交、军事、财政问题的权利;继续要求召开国民会议及其预备会议,行使人民当政的权利,倘若段祺瑞拒绝接受,当即组织罢工、罢市和罢课等示威运动,以示抗议。

孙中山带病对段祺瑞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25年1月17日,他发出《复段祺瑞电》,要求善后会议做两点改变:一是容纳人民代表;二是会议虽可涉及军制财政,但最后决定权应为国民会议。1月20日,正在上海举行的中共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发表宣言,积极支持孙中山的要求,主张人民派代表参加善后会议,并号召全国人民赶快组织起来,制止军阀的阴谋,努力于国民会议之召集。1月29日,段祺瑞复电孙中山,借口“时机已晚,只能变通办理”,拒绝了孙中山的两项要求。因此,中国共产党不再要求参加善后会议,国民党也下达了抵制善后会议的通知。

孙中山到北京后,先在北京饭店延医诊病,经协和医院医师会诊,决定以药针治疗。但经过20余日诊治,病情毫无起色。1月20日以后,孙中山病势加重,体温高至41度。德国医生克礼建议外科手术治疗。1月26日,转入协和医院施行外科手术。参加手术的医生有协和医院院长、外科主任邰乐尔、德国医生克礼以及俄国医生等。当腹腔打开后,见肝部长有恶瘤,脓血甚多,确诊为肝癌晚期,无法割治,不得不重新将刀口缝合,改用镭射放疗,但仍无效验。

2月18日,孙中山从协和医院移入铁狮子胡同11号行辕,改由中医治疗,京城名医陆仲安大夫表示亦回天乏术。

孙中山仍然关心着国家大事,每天都要阅读报纸,在病势沉重的时候,他自己不能阅读了,就由宋庆龄念给他听。这段时间,宋庆龄在病榻前日夜服侍,几乎没有正常睡眠。

在广州的革命同志,得知孙中山病情已重,焦急万分。廖仲恺因政务繁忙无法分身,特派何香凝到北京帮助护理。孙中山让何香凝转告廖仲恺,不要为他的病情分心,并说“广东现时十分重要,仲恺万不能离开广东”。

为应付时局,汪精卫、陈友仁在北京设立了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汪精卫、于右任、李大钊、李石曾、吴稚晖、邵元冲、陈友仁为政治委员会委员。苏联顾问鲍罗廷也到了北京,看望孙中山。政治委员会多次开会研究孙中山遗嘱草稿。2月24日下午,医生提醒家属,孙中山的病情加重,不如趁他还清醒,请示遗言。汪精卫、孙科、宋子文、孔祥熙4人为代表进入病房。孙中山病情虽很重,但神志却清醒,见汪精卫诸人欲言又止,就问:“你们有什么话要对我说,不妨说吧!”

汪精卫以委婉的语气小心答道:“我们请求先生留下一点教诲,以资遵循。”孙说:“你们要我说些什么?”汪说:“我们已经预备了一份稿子,请先生核定,现在我念给先生听。”于是,汪精卫就把草拟好的稿子念给孙中山听。

第一篇是政治遗嘱,全文是: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40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40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第二篇是家事遗嘱,内容是:

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孙中山听后感到满意,汪精卫本想请孙中山当场签字。这时,孙中山听见宋庆龄悲哀的哭泣声,便对汪精卫说:“你且暂时收起来吧!我总还有几天生命的。”

此后,孙中山的病情不断恶化,全身浮肿,开始出现腹水。至3月10日,医生已束手无策。到了这种时候,孙中山还关心东征军的进展,指示电告东征军要遵纪爱民,“不可扰乱百姓”。

陈炯明乘孙中山病危,又在汕头策划进攻广州,分兵三路向广州进犯。广州革命政府决定组织东征军,讨伐陈炯明。东征军以黄埔学生军、教导团为主力,由粤军、滇军、桂军以及湘军配合。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和苏联军事顾问加伦将军也参加了这次东征。东征军于2月1日出发,所向披靡。4日攻克东莞县城;15日,攻下淡水;21日,攻下平山;27日,攻克海丰,占领陈炯明的“将军府”,击溃叛军5万余,第一次东征取得了胜利。当孙中山获悉东征军胜利的消息时,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发布嘉奖东江前敌将士令。

3月11日上午,正在守候的何香凝见孙中山的瞳孔已经开始散光,就叫汪精卫把遗嘱拿来签字。孙中山的英文秘书陈友仁,又送上一份致苏联遗书。宋庆龄含着泪,抬起孙中山颤抖的手腕执笔在三份遗嘱上签字。

孙中山签完字,对身边的同志们说:“我这次放弃两广来北京,是谋求和平统一,以国民会议建设新国家,务使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实现。现为痼疾所累,行将不起。死生常事,本无足惜,但数十年为国奔走,所抱主义终未完全实现,这是不能无遗憾的。希望诸同志努力奋斗,使国民会议早日成立,达到实行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的目的。那么我虽是死了,也是瞑目的。”

这时候,屋子里的气氛悲痛到极点。孙中山安详地对护士说:“谢谢你,你的工作快完成了。”周围的人再也忍不住了,失声痛哭。孙中山把孙科、女婿戴恩赛叫到床前,告诉他们要“善待夫人”。又拉着何香凝的手,连叫两句“廖夫人”,叮嘱说:“仲恺不可离广东,请勿来京。”何香凝立即表示:“先生改组国民党的苦心,我是知道的,此后我誓必拥护孙先生改组国民党的精神。孙先生一切主张,我会誓必遵守的;至于孙夫人,我也当尽我力量来爱护”。孙中山很吃力地说:“谢谢你。”此时,站在旁边的宋庆龄已悲伤得泣不成声。

11日晚,孙中山处于昏睡状态,半夜醒来后,见宋庆龄侧面垂泪,悲怆不已。孙中山安慰说:“亲爱的,你不要悲哀,我之所有即你之所有。” 宋庆龄哭道:“我一切都不爱,爱的只有你而已。”众人听罢都忍不住垂泪。

12日清晨,孙中山已处于昏迷状态,弥留之际还在用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和平,奋斗,救中国。”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

1925年3月12日9时30分,孙中山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终年59岁。

孙中山逝世当天,段祺瑞政府下令下半旗志哀,并为孙中山举行国葬。此后数日,驻京苏联大使加拉罕、美国公使马克漠,以及德、英、比、丹、法、荷、西、瑞典、葡等国公使或参赞,都亲临吊唁,苏联共产党、第三国际及不少国家的政府或友好人士发来唁电。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唁电说:“孙中山的伟大事业是不会随着孙中山一同死去的,孙中山的事业将活在中国工人和农民心中,使中国人民的敌人望而生畏。”

3月1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国民党中央发出唁电,号召国民党革命同志和全国民众,继承孙先生之事业,努力奋斗,以竟其志。同一天,中共中央又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孙中山之死告中国民众书》,指出:“为中国民族自由而战的孙中山先生死了,自然是中国民族自由运动一大损失,然而这个运动是决不会随孙中山先生之死而停止。”号召全国人民加倍努力,一方面继续开展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反抗段祺瑞、张作霖对于这次运动的破坏;一方面保卫南方革命根据地广东。

孙中山逝世后,治丧处决定长期保存遗体,将遗体在协和医院做了防腐手术,殓具用的是楠木玻璃盖棺材,以供瞻仰。3月19日,当孙中山的灵柩从协和医院移至中央公园时,沿途护灵致哀的民众约12万人,从王府井、东长安街、天安门到中央公园社稷坛灵堂,两旁站满了迎灵的群众。在灵枢经过的地方,许多人都争着向前靠近先生的灵柩,或者向前摸一摸灵枢,不少人都流着眼泪,哀悼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在京的国民党要员轮流为孙中山扶灵护灵,李大钊和林伯渠也参加了扶灵仪式。

▲宋庆龄和孙科为孙中山守灵

灵堂设于中央公园社稷坛拜殿正中,上悬孙中山遗像及“有志竟成”横匾,两旁悬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对联,棺上盖以青天白日旗。宋庆龄身穿黑礼服,佩戴黑纱,偕亲属孙科、宋子文等在灵前守灵。24日开始公祭,每天到灵堂吊唁的机关团体、各界群众、学生队伍及外国友好人士,从早到晚络绎不绝。3天中前来致祭签名的就达74万人,敬献花圈7000余面,从五色土到停灵的拜殿道路两侧和灵堂内外,布满了花圈和挽联。各界赠送的挽联、哀词、祭文达6万余件。

4月2日上午,孙中山的灵柩从中央公园出发,移往香山碧云寺。宋庆龄首障青纱,黑衣黑履,乘一辆马车,跟随在灵车之后。送殡的人达30万之众,其中有2万多人一直追随灵柩,从西直门步行到碧云寺。孙中山的灵柩暂厝于西山碧云寺的金刚宝塔内。

1929年6月1日,国民政府在南京举行奉安大典。一代伟人孙中山,从此长眠于紫金山南麓的中山陵。

点击收听有声书《辛亥著名人物传记丛书:孙中山》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