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为何总打胜仗

时间: 2017-11-13 热度: 757 来源:

QQ截图20171113152952.png

粟裕,一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一直战斗在艰苦环境最前线、几经绝地而后生的我军卓越领导人,在人民战争的大舞台上演出了许多摧枯拉朽、威武雄壮、气吞山河的活剧。

QQ截图20171113153046.png

在土地革命战争与抗日战争期间,他以积极主动、机动灵活的游击战,开辟了浙南、茅山、苏中、苏南、苏浙皖边等革命根据地。在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解放战争中,粟裕超强的军事才华和能量,如火山般喷发,他与陈毅、谭震林一起,指挥第三野战军,南征北战,驰骋华东,逐鹿中原,决胜淮海,挥师渡江,创造出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经典战役,几乎每一战都可写入军事教科书。他把蒋介石以及国民党的许多高级将领打疼了、打怕了。可以说到了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地步,没有任何敌人可以阻挡粟裕发起的攻势而逃脱被歼灭的命运,为不少中外志士仁人所折服,所倾倒。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更是赞不绝口。

QQ截图20171113153127.png

刘少奇在新四军工作时曾说,粟裕领导的新四军第1师,在抗战中建立了最大的功劳。作战最多,战果最大。他奉调回延安后,向毛泽东汇报工作时说,在华中局和新四军工作时发现两个人才,一是新四军4师政委邓子恢,他是农村工作的专家;二是新四军1师师长粟裕,是新四军7个师中,打仗打得最多和最好的一个师长。朱德同聂荣臻等在一起听取粟裕汇报舟山群岛作战准备情况时插话说,粟裕同志决心果断,不轻易改变决心,特别能领会统帅部的战略方针和战略意图,善于捕捉战机。他是灵活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全军模范。

表现了驾驭全局、掌握未来的战略才能,因敌变化、出奇制胜的谋略思想和指挥艺术,顾全大局、勇挑重担的高尚品德,以及不断探索战争规律、善于总结实践经验的理论创造作风。 

粟裕胆识兼备,智勇双全,熟谙兵法、精通韬略,尤其精通毛泽东军事思想,熟悉我军作战原则。但他从不拘泥于书本和别人的经验,每战都从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哪里好消灭敌人就在哪里打,什么时候好消灭敌人就在什么时候打,哪种战法有效就采取哪种战法。 

粟裕对未来战争的真知灼见,来自他正确掌握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自他毕生实践经验的结晶和睿智的洞察力,来自他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和对敌情、我情、地形、武器装备性能的透彻。

QQ截图20171113153215.png

粟裕他眼观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以超人的智慧和胆略,具体地、生动地运筹扬我之长、避我之短,又恰到好处地乘敌之隙,杀减敌人之长处,创造转化矛盾的条件;紧紧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迅速正确选定对象、时间和地域,组织力量,建立我之绝对优势;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出敌不意,出奇制胜,达到一举歼灭敌人的目的。

在长期的敌优我劣条件下用兵作战,粟裕善于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各种作战方式,分别采取或分兵避战以创造战机,或集中兵力接连打几仗以打开局面,或夺取关键性胜利,时而“声东击西”,时而“舍南就北”,或“避实击虚”,以打弱敌或骄兵,或“虎口拔牙”、“猛虎掏心”,以歼强敌或击敌要害,或攻敌于必救,以“诱蛇出洞”,歼敌于运动之中,或“围魏救赵”,以挽危局等。

从1928年4月上井冈山开始,到参加中央苏区的创建和反“围剿”斗争,组织抗日先谴队,离开中央红军,粟裕一直跟着毛泽东、朱德转战,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他身在红军最基层和战斗第一线,不仅学习战术,而且认真思考战略问题:如何分析把握军阀混战的全国形势,如何利用敌人之间的矛盾,如何正确选择战略出击方向,在实战中学到了毛泽东、朱德指挥战争的精髓。

他是典型的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并最终赢得战争的杰出将领。他没有接受过任何军事培训,而他接受最早的军事术语可能就是毛主席著名——深通韬略,多谋善断,智计殊绝于人。

“战役指挥交粟负责”,哪里局势最为关键,哪里局势最为需要,粟裕便被派往哪里。

粟裕常说:“勤勤恳恳打仗,战战兢兢做人”。

高度重视战争、长期准备战争,讲机变、重权谋的制胜智慧。

粟裕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若干战役的具体经验将失去其参考价值,但是在战争舞台上所体现的军事辩证法却会长期放出光彩。

在苏中七战七捷中,粟裕综合运用军事才能,不断保持胜利和扩大胜利,在运动中捕捉战机并伺机消灭国军有生力量,其作战不拘成法,有如行云流水,羚羊挂角。套用一句宗泽夸岳飞的话:“勇智才艺,古良将不能过。”

粟裕是我军最具天才的军事家之一,他并非科班出身,由士兵起步而至开国十大将之首,是实实在在打出来的将军。其用兵忽奇忽正,大开大合,判断准确,行动果敢,不拘一格,令人赞叹不已!

QQ截图20171113153258.png

粟裕又生活在军事思想遗产极为丰富的“兵法之国”。从少年时代起,他就生长在“无湘不成军”民风尚武的湘西地区。参加革命军队以后,长期战斗在闽浙赣苏豫皖鲁等地,是孙武、吴起、孙膑、曹操、诸葛亮、羊祜、杜预等杰出军事家的活动地域,也是城濮之战、鄢陵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等著名战役战例发生地域。耳濡目染,使他得以广泛接触和吸取历代优秀军事思想。粟裕持续活动十余年的苏浙沿海和京沪杭地区,是旧中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得以不断接受先进社会思潮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影响,经受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思想文化斗争的锻炼。所有这些,就使得粟裕的军事谋略不能不具有时代的特征和中国的特色。  

几十年来,他自觉地运用唯物辩证法于战争指导,善于学习和吸取古今中外的优秀军事思想,善于总结战争实践经验并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对战争规律进行坚持不懈、逐步深入的探索,创造了许多巧妙利用战争规律以求克敌制胜的新战法,从而丰富和发展了战争指导的辩证法,形成了粟裕谋略思想和指挥艺术的独特风格。  

粟裕敢打大仗、硬仗、恶仗和连续作战。在他看来,战役指挥员要有宏伟的气魄,积极创造战机,在具备胜利的条件下,敢于同强敌、大敌作战。粟裕在战争中,总是以高度的智慧、非凡的胆略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指挥部队克服困难,在紧张、剧烈的连续作战中取得胜利。为使部队适应打大仗、硬仗、恶仗和连续作战,粟裕要求在实践和训练中要十分重视培养部队的顽强战斗作风,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战役间隙休整和补充部队。  

一切带原则性的军事规律,或军事理论,都是前人或今人做的关于过去战争经验的总结。但是,还必须从自己的经验中考证这些结论,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动,否则就不能指导战争,就不能打胜仗。而且战争过程的发展变化极其复杂和迅速,特殊情况层出不穷,指挥员应注意用发展的眼光,进行分析,善于识别特殊矛盾,并据此变通使用作战原则,使主观指导更实符合实际,夺取作战的胜利。  

粟裕在华东战场上经历的战事,是最复杂的。也就是信息量是最大的。  

粟裕用兵作战,深恩熟虑,机断专行,在谋略上用奇谋,出奇兵,建奇功,被名誉为“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奇才”。 粟裕在指挥天目山三次反顽作战中勇于创新,因时而变,因地而变,因敌而变,因情措法。  

粟裕特别善于组织大兵团作战,大处如掌风云,起伏迭宕,气势磅礴;小处如刺苏绣,穿针引线,丝丝入扣。粟裕最大的特点是准确掌握敌我情况,全面分析战场形势,巨细兼顾,既“微”且“宏”。  

被名誉为“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奇才”。 每战都有独特的贡献,使其跻身于古今中外最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的行列!  

就连一向独尊清高的林彪,也极佩服这位将军的指挥天才,每逢华东打了胜仗,打了大的战役,他总是要给这位将军发电,探问那一仗是怎么打的,用的是什么战术,是不是围点打援等等。  

粟裕一生身经百战,他打过各式各样的仗,什么游击战、运动战、攻坚战;他用过各种各样的战术手段,并最擅长打险仗,并屡屡创造以少胜多的战例。如脍炙人口的黄桥决战,如粟裕三次上书,改变了中央重大战略部署的淮海战役等,可以说他指挥过人数最多的战争,光淮海战争双方就投入了140万兵力,可以说,粟裕一生经历的凶险是最多的。  

形势转折时处变不惊,面对厄运坚韧不拔。  

粟裕认为,战争是要冒一定风险的,作为军事指挥员,战前一方面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打无把握之仗,另一方面,又不能过于谨慎,不敢用奇兵,打不了胜仗的。

粟裕可能是我军里对运动战理解最深,把握最好的指挥。从弃强打弱的七战七捷到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绩先吃蒋军精锐74师的孟良崮战役,及其后的各个战役,他总能根据战场实际准确把握战役重点,奇招叠出,其用兵静如处子,动若脱兔,判断之准确,行动之大胆令人叹为观止!

QQ截图20171113153553.png

粟裕在战争年代紧张繁忙的日子里,戎马倥偬,总是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争分夺秒,博览古今中外兵书,兼收并蓄,取其精华,扬弃糟粕。他把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融为一体,应用于战争实践。

作为解放军“第一大将”的粟裕,参军前只是个师范学生,并没有上过正规的军事院校。不过,在同时代战士中他有较高的文化水准,又经历过大革命时代疾风暴雨的锻炼,有着善于思索的特点,因此,他具有超出一般指挥员的敏锐见识。在战争年代,他总是抓紧时间刻苦学习。身为基层指挥员,他却注意研究思考战略问题,这就使他能很好地领会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在具体问题上经常比别人看得远。按现在的语言讲,便是具备“超前意识”。

天才来源于实践,粟裕个人的经历也充分表现出这一点。他从军中职位的最低台阶士兵起步,在二十多年不停息的战火中,步步踏入高级领导岗位。每打一仗,他都从理论的高度思考总结,再到实践中进一步探索。由士兵到大将的道路,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