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然舍瑟春风里
心学宗师王阳明凭借自己的“言行合一”,收获了由古至今、国内国外无数的粉丝。时至今日,将王阳明的思想学说奉为圭臬的仍大有人在,更有研究者鞭辟入里、深入浅出。譬如,青山闲人及所著——《铿然舍瑟春风里——王阳明心学语录》。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叔孙豹提出“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在我国历史上,做到“三不朽”的人物只有两个,一个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另一个则是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
若问孔子和王阳明哪个更厉害,是没有答案的,因为圣贤是无法量化和比较的。但若说他们有何相同之处,却不难发现圣人的思想是相通的。
论语中有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孔子询问弟子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点几人的志向,其他三人都欲得国而治之,只有曾点放下手中的瑟,站起来说:我要到沂水里去沐浴,到舞雩台上吹风,然后唱着歌儿回家……孔子点点头,感慨道:我赞同点的想法啊!
2000多年后的一个月夜,王阳明在碧霞池上设宴,众弟子有畅怀而饮的,有击鼓而歌的,有投壶取乐的,还有泛舟湖上的。王阳明望着眼前热闹的这一幕,突然想起孔子的这句“吾与点也”!于是退而作诗:“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暗暗赞许像曾点这样可以脱离富贵名利的狂者。隔日酒醒之后,王阳明又担心弟子们误解,加以解释道:学习狂者可以获得开朗的心境,但若不落实到实践中,将会步入迷途。因而提出:狂者,一克念即圣矣!
王阳明首先自己做到了,他的一生就是实践的一生。15岁仗剑出游居庸三关;21岁穷究程朱理学;37岁被贬龙场,在此悟道;48岁组织散兵游勇,用智慧平定藩乱。因此,这一句“铿然舍瑟春风里”,不是空想主义下的狂狷,而是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坦然。曾点描绘的雍容暇豫的盛世之象,是孔子心怀天下的生动写照,而王阳明不以纲纪政治、礼乐教化、钱谷甲兵等宏大事迹为根本,反而看重儿童的洒扫应对、百姓的搬柴运水,把道德精神落实到生活的细节中去,力图通过让人们“致良知”,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由此可见圣人之胸怀都是一样宽阔无垠的。
这种情怀如今同样体现在作者“青山闲人”的身上,青山闲人这一笔名,仍是出自王阳明的“百战归来白发新,青山从此做闲人”。作者为北京某机关干部,正值不惑之年,加之长期研习古典文学,深究王阳明之说,除了不惑,更多了一份“明白”。
作者提出,王阳明的心学,要求人们“破心中贼”,主要治疗的是心魔、心病。于是作者开篇便从医学谈起:大医治神、上医治心、中医治身、下医治病、下下医治症。在后文中亦多次提到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及中医治病的理论,譬如“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气血和合”……
比照治疗疾病,在治疗人心上,王阳明先生开出了“八味”治心之方。
第一味,是防止生“怠心”。怠者,懈怠也。就是要防止一曝十寒;防止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防止凭借一时的激情立志,激情过后则抛得干干净净。
第二味,是防止生“忽心”。忽者,疏忽也。就是要防止用大网捞小鱼,结果呢,把自己的一条条小过错全然忽略了。
第三味,就是防止生“躁心”。躁者,急躁也。天下事,谁不希望一蹴而就?天下事,又有几件事能一蹴而就?尽管“圣人之道,坦如大路”,但阳明先生还是一再告诫世人,要求贤逐圣,必须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王阳明一生著作,被其弟子整理成了《王文成公全书》,该书共38卷,包括语录、杂文、奏疏、诗歌、书信等,为后世研究王阳明者提供了文本。《铿然舍瑟春风里》一书,撷取出165句箴言,分为九章。每一句箴言,除贯穿王阳明一生的经历故事,更以百家之学对其进行解读。全书引经据典多达几十处,涵盖儒学、道学、佛学,引用譬如《增广贤文》《大学》《中庸》《周易》《传习录》《尚书》《阴符经》《三字经》《孟子》《礼记》《景德传灯录》《能改斋漫录》《四书集注》《红楼梦》《诗经》《六祖坛经》等内容,还有《纪念白求恩》《论联合政府》等现在论著。除此,作者还站在宇宙科学、精神研究的宏观角度上进行解读,引用《未来简史》、大卫·霍金斯的“能量级别论”。其学识之渊博令人敬佩。
初读此书时,觉得比较适合中年人用来保持初心,读书过半时便发现此书老少皆宜。
总而言之,《铿然舍瑟春风里》一书,博采众长、精益求精,值得一读。